幸福來到香港的貧窮人口的門前敲門了嗎? 文:江雪

出身在貧寒的單親家庭,曾經流落街頭,甚至因為無法繳交停車罰款而被扣押入獄,這樣的人,能夠晉身上流階級,尋覓自己的幸福嗎?2006年上映的《當幸福來敲門》(The Pursuit of Happyness)改編自美國賈納理財公司(Gardner Rich & Co)執行長克里斯.加德納(Chris Gardner)的真實故事。他被妻子拋棄後,帶着兒子流浪廉價旅館、公園、火車站廁所和辦公室桌底,他們所經歷的均超越了我們對貧窮的想象。電影中還有男主角的行李全被房東扔出門外、瑟縮廁所裏不敢發出聲音以防被車站職員趕出去、趕巴士前往收容所等待即日派籌的床位等場景,讓我們理解到「窮途末路」的真正含義。

這些可憐的電影情節似乎遠在天邊,但更可憐的事實卻近在眼前。回顧香港的個案:兒子因財困偕友弒雙親、兒子因財困且借錢不遂而弒父、臨時演員工作後露宿街頭猝死、夫婦因財務問題而跳樓……比電影情節更可悲的現實,在成為聳人聽聞的新聞之前,在官方統計的時候,只是一個冰冷的數字,是萬千貧窮人口當中的其中一個、兩個。這些不幸慘劇不斷發生,引起的卻只是數天的關注,猶如掉落荷塘的小石頭,掀起短暫的漣漪又悄然沉寂,未曾觸動社會大眾或政府當局的正視和具體的支援。

電影的結局很多時候都是美好的,卻麻痺了我們對於貧窮人口的關懷。克里斯.加德納自學成才,當上股票經紀人後,事業一帆風順。不久之後,1987年他就已經成功在芝加哥開設自己的股票經紀公司,最終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豪。憑自己的才幹和奮鬥,過上了「幸福」的生活。但值得留意的是,當克里斯苦海浮沉、力爭上游的時候,政府的支援政策又到位了嗎?我們常驚歎少數的成功,卻忽略大多數的失敗,甚至以這些成功例子來苛索所謂的失敗者,為他們戴上「不夠努力」、「不懂投資」、「不思進取」等不同的帽子,從沒反思「窮人」靠自己努力奮鬥時,政府的責任何在?社會的責任何在?

政府發表了最新一份《香港貧窮情況報告》,顯示去年在扶貧政策介入前,香港純理論假設的貧窮人口接近150萬人,縱然在政策介入後,仍有超過60萬的人口跌入貧窮線下。當羅致光局長呼籲外界「唔好爭拗149萬定64萬」,那這64萬的個案,又是否成功觸動了政府相關部門的惻隱之心?倘若有,那上述提及的不幸慘劇發生後,為何針對貧弱人士的支援政策仍未提上議程?筆者衷心期盼,政府能夠以更積極作為的態度,面對香港的貧苦大眾,讓他們感到自己被視為一個人,而不是一個數字。幸福會不會敲門,那只能聽天由命,但政府的支援政策敲門與否,就定必謀事在人。

文:江雪

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